你知道嗎?很多人活了大半輩子,從來沒有想過一個最基本的生命問題"當我面臨死亡前,我希望如何被對待或選擇怎樣的方式死去?"在閱讀文章的妳或你,想過這個問題嗎?如果沒有,沒關係,在今天的主題裡,我們可以慢慢的進入這個神祕的最後一堂課-死亡。
當我還在唸大學的時候,我對於這個議題並不陌生,因為在我的原生家庭裡死亡並不是嚴肅的話題。記得,曾經跟媽媽討論過當我們死亡的時候,要用什麼方式,火葬?土葬?還是天葬?選擇什麼儀式?簡單還是豪華?但是當時的我太年輕,想的很簡單,因為我很怕痛,所以我最不想要火葬。
然而,在94年和95年間,我參加安寧療護傳愛種子培訓班,主講者都是趙可式博士,因為這場講座,讓我認識安寧療護。96年的下學期,學校開設了一門選修課程"死亡與善終社會工作"記得當時的老師是張素玉老師,這門課也是開啟我死亡議題的入門學分。
你害怕死亡嗎?
也許大家對於這個名詞,總是有很多的擔心,但這卻是這一生每個人必經的終點站。死亡議題是每個不同領域的社工人員一定會經歷的過程,尤其是在老人相關機構服務的社工人員。
但我想先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親身故事:
★失去摯友★
也許每個人疼痛的感受不同,但這算是我人生中的大事,一個總是可以接收我提出的疑難雜症,引領我方向前進的夥伴,在我在紐西蘭遊學期間,休克在宿舍沒人發現。當被發現的時候,已經沒有呼吸心跳。
這個訊息傳到南半球後,我有整整一個月,每天眼淚都自動往下流,想要回台灣了解狀況,參加告別式,那遲來的明信片還沒寄出,約好時間的網路視訊已經沒有回應。當時的我,第一次覺得死亡離我很近。也第一次發現,原來我的情感這麼豐富。
或許你會說,時間久了就會淡忘,但偏偏一年多過去的,我還是不太能夠接受這個事實,多希望有人可以告訴我,這是一個謊言。當人情緒低落的時候,更不能接受,我記得當時的我,在南半球讀語言,我知道如果搭飛機回台灣,我應該不會再回來了,所以我努力讓自己接受這個事實。
我開始.....
1.寫日記,紀錄我每天的情緒反應,也記錄我想說的話。
2.走路,每天走個半小時或一個小時,希望自己的身體疲累可以幫助睡眠。
3.嘗試用英文傾訴,並且找到一個可以真的讓我獲得支持的人。
我開始做很多嘗試,試圖將悲傷的情緒減到最低,眼淚也是在一個月後有慢慢的減少,學校的同學都知道我失去摯友,每個人都試圖安慰我,但真的不是每個人所講的話都奏效,我也知道我正在經歷-接受。
當時的我,能夠體會以前的個案失去親友的感受,我開始慢慢了解愛是可以有無限的延伸。以前,聽到家人生病,長輩過世,只是淡淡的思考,他只是生病,或他只是先到天堂。我知道這也是一直以來,我所欠缺的情感連結,記得以前最常跟這位摯友討論的也是我內在的情感連結。
謝謝他,讓我在27歲的時候,學習接受。
但我今天想要表達的其實不是這個故事帶給我的啟發,而是,是否大家曾想過或者經歷過要如何面對與接受死亡。
接下來我想要跟大家分享,琇琇奶奶的故事:
琇琇奶奶是一個約96歲的老奶奶,育有一男一女,唯一的兒子被醫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。在奶奶年輕的時候,常常需要到鄉公所辦理兒子的相關福利資源,因老伴早逝,所以家庭的重擔也落在奶奶的身上。一個不識字的老奶奶,開啟了這趟辛苦的奔波歷程。當我認識奶奶的時候,已經是奶奶跌倒,進入機構安置的階段,在此時奶奶的日常生活功能皆需由他人協助;兒子也經由政府單位進入安置階段。
護理人員:'奶奶又開始破口大罵,拒吃,我已經被疲勞轟炸整個早上了。'
這是第一次,我和奶奶接觸。記得,我話不多,只是簡單介紹一下自己,並且關心奶奶最近的狀況,奶奶以為我是縣政府派來的社工(因為我扮演兼職社工的角色),所以不斷對我哭訴自己兒子的狀況。從我認識奶奶的第一天開始,我只是扮演傾聽者的角色,沒有分析,沒有評估,只是靜靜的聽,適度給予關心。久而久之,奶奶與我建立了一個互信關係。
在機構期間,奶奶總是跟我分享過去辛苦的歷程,自己如何將子女扶養長大,遇到困難如何解決,時時請教別人,感謝別人。在奶奶的心理,最捨不得的就是已經被安置在療養院的兒子,還有快70 歲的女兒。
奶奶從來不會用生氣的語氣跟我對話,反倒是教我許多人生的道理,以及做人處事,但奶奶卻總是給照顧服務員或護士臉色看。我想,那是因為我不是每天都在機構裡。
記得,奶奶病逝前一個禮拜,奶奶對我說:時間好像差不多了,活到這把年紀也夠本了,雖然不捨子女,但終要捨得,謝謝你的陪伴。
在臨床上,死亡是時常在經歷的,也許這禮拜上班還有跟某位爺爺奶奶打招呼與會談,下禮拜卻收到某位爺爺或奶奶已經病逝的消息。我們必須不斷的反覆接受這樣的事實,協助家屬做最後的處理。
★學習接受★
最後的一堂課,主要是要告訴大家,生命的盡頭就是死亡。從我的親身經歷和奶奶的故事裡,我想要表達的是,一個接受死訊的人和一個接受死亡的人,世界上沒有人可以預知死亡,我們沒有任何的選擇權,但是我們可以選擇如何在活著的時候好好活,要好死必要好活。
備註:
1.以上小故事為筆名,若有雷同,純屬巧合。
2.基於尊重著作權法,請勿隨意轉載與轉貼,謝謝!